2025年5月13-26日,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特聘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荣休教授Marcus Taft来学院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驻所研究。在此期间,Taft教授为北语师生做精彩学术报告,还参与学术沙龙、讲授了公开课等。
5月13日下午,Marcus Taft教授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讲授第一节公开课。本节课程主要探讨了文字到语音的心理加工过程,特别是英语和汉语的不同处理方式。Taft教授聚焦正字法与语音的集中主要加工模型,探究了英语词缀和汉字部首对于词汇认知的不同机制,揭示了文字视觉阅读对于词汇加工的显著影响。他表示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正字法与语音、语义的关系,研究复合词和复杂词汇的处理机制。

5月16日下午,Marcus Taft教授为全校师生做题为“Chinese tones: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second-language teaching”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孔令志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四十余名中外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参与。

报告中,Marcus Taft教授首先介绍了汉语中的声调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声调在汉语发音中十分重要,汉语二语学习者记忆和使用声调较为困难。为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声调教学方法——TAFT。通过对照实验,他证明了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汉语二语者的声调学习效果。这一方法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Taft教授都做出了详尽地解答。
5月20日下午,Marcus Taft教授参加心理认知科学学院师生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学院何涛副研究员主持,二十余位老师和同学参加。共有两位同学报告个人研究课题:第一位是硕士生郑一峰,汇报题目是“Serial allocation of visual attention during readin”,他利用眼动技术,探究了注意力累积过程对反应时间的影响。第二位硕士生张子鹤,她的汇报题目是“Linguistic Auditory Statistical Learning in Children Aged 4 to 8: An MEG Study”,她采用MEG(脑磁图)技术,研究了儿童和成人识别与记忆的不同模式。Taft教授就研究思路、实验范式和结果呈现等多个方面对两位同学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与会老师也为两位同学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5月23日下午,Marcus Taft教授为心理认知科学学院学生讲授第二节公开课。本节课程主要探讨了亚词汇成分在词汇意义认知过程中的表征。Taft教授提出了lemma这一概念,他认为lemma是词汇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媒介,人们通过lemma层得以将形式与意义进行整合。他通过英语和汉语的实验研究证明了lemma在词汇加工中确实存在,并认为词汇加工可能涉及更小单位——如汉字部首。

至此,Marcus Taft教授的驻所研究工作圆满结束,学院师生纷纷表示通过Taft教授的讲座与课程获益颇多,Taft教授也表示北语师生具备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热情,他十分享受与他们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