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4日、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实时收看两会盛况,热切关注会议动态,深入学习会议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热议全国两会。
22级基础心理学硕士生姜欢
全国两会的召开,如同春风拂面,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方向。我密切关注着两会中关于教育、科技、民生等领域的内容,深刻感受到国家发展与个体使命的紧密联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教育强国”“科技兴国”等战略部署,让我深受鼓舞。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在教育改革、心理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基础心理学研究生,我意识到我们的研究不仅关乎学术探索,更与国家的教育战略息息相关。
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我看到了心理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强人才队伍,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这不仅是国家对心理健康重视的体现,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明确的目标。
同时,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学习心理、认知发展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助力教育体系的优化,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两会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立足专业,扎实研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心理学专业将在教育、科技、民生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心理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22级语言病理学硕士生黄艳琳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和语言病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对2025年全国两会中关于民生保障与“一老一幼”的议题深有感触。言语听力康复作为民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老年人和婴幼儿的福祉息息相关。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和生育政策的调整,老年听力障碍和儿童语言发育迟缓问题日益凸显,亟需社会关注和政策支持。
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等建议,让我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特别是智慧养老和托育服务的创新,为言语听力康复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希望未来能通过专业所学,参与到老年听力康复和儿童语言干预的实践中,为“一老一幼”群体提供更精准、更温暖的服务。同时,我也期待国家在政策层面加大对康复医疗的支持力度,推动康复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家庭受益于高质量的康复服务。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民生保障贡献自己的力量。
2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林琳
作为青年党员和北语学子,我对全国两会的召开充满期待与使命感。两会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更是我们青年党员学习政策、凝聚共识、践行使命的重要契机。两会的召开将为新征程擘画蓝图、指明方向。我特别关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等议题,这些领域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也是我们青年党员发挥才干、贡献力量的主战场。北语作为一所以语言文化为特色的高校,始终肩负着促进中外交流、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因此,我特别关注两会上关于文化自信、以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议题。如何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方向。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学习工作,努力贡献青春力量。期待两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3级应用心理硕士生王柯婷
2025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教育议题再次成为师生群体关注的焦点。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到“AI+教育”的深度融合,这场关乎未来的对话不仅承载着政策温度,更折射出教育生态中个体的心理期待与成长张力。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项行动”,正契合了成人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塑造需求——分层分类的培训设计,能降低教师对新技术的认知负荷,而AI教学案例库的建立则通过“替代性经验”激发教师实践动力。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其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创新思维培养。
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对“教育资源均衡化”“AI技术普及”的热议,暗含了发展心理学中的“环境适配”命题。当智慧教室与优质数字资源向中西部倾斜,技术赋能的公平性将缓解偏远地区学生的“相对剥夺感”;而AI个性化教学的推广,则可能通过“即时反馈”机制满足青少年对自主性与胜任力的心理需求,但也需警惕技术依赖对深层思考能力的侵蚀。这要求政策制定者与教育工作者在“效率”与“人性化”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两会中“民营经济促进法”等议题引发的社会信心提振,亦从群体心理层面为教育创新注入动能。当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形成稳定预期,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将转化为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安全的环境是自我实现的基石。
这场师生共议两会的思潮,既是教育变革的微观镜像,也是社会心态的宏观映射。当数字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承载着共情与成长的心理载体,教育的未来必将在理性与温情的交织中,书写更多“人”的故事。
24级应用心理硕士生康佳萌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
全国两会的召开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政策方向。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尤为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与心理支持,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才战略,从教育公平、职业发展到心理健康,都成为政策讨论的热点。这与心理学的核心议题高度契合。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在人才测评与职业指导相关实习中深刻体会到,个体的职业选择、工作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系统息息相关。如何优化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个体与岗位的匹配,是当前职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心理测评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也让人才评估更具科学性和精准度,为社会各行业输送更合适的人才。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高校学生的学业压力到职场人士的心理困境,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两会期间,关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议题的讨论,将为未来心理学实践提供政策支持。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师生,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实践应用,助力政策落地,真正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水平。
两会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窗口,也是专业学习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契机。作为心理学从业者,我们应积极关注政策动态,思考如何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为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人才发展环境贡献力量。
24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张捷
近日,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作为心理学研究生,我格外关注。其中,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罗先刚“凸显基础研究重要性”的提案,引发我对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深度思考。
在认知神经科学这片神秘领域,基础研究就是探索人类认知“黑箱”的关键。如今,脑机接口技术成果耀眼,可背后是漫长的基础积累。罗先刚代表强调,社会变革与生产力发展相关,基础研究正是推动这一切的核心。在认知神经科学发展中,默认模式网络发现、神经编码机制解析等突破,都源于对基础问题的执着探索。
基础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0到1”创新的基石。光遗传技术精准调控神经元、深度学习解析脑电信号,微观成果为绘制人类认知图谱添砖加瓦,印证 “ 基础研究 - 技术突破 - 产业应用 ” 的创新链条。
站在科技变革前沿,守护基础研究火种至关重要。两会聚焦基础研究战略,为科研人搭建攀登认知科学高峰的云梯。科研工作者需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
作为年轻研究生,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扎实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勇敢开拓创新,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奋力前行,为人类解锁认知密码贡献力量 。
24级语言认知科学硕士生刘正睿
全国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作为北京语言大学的青年党员,我们要紧抓两会热点,深入学习讨论,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我特别关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议题。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要积极投身科研领域,勇于探索前沿技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深入基层,了解乡村实际需求,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和生态保护贡献力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我们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时刻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24级应用心理硕士生岳圣涛
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聚焦心理健康,凸显国家对全民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为全民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打基础。当心理健康知识走进校园、社区、职场,每个人都能更了解自己的内心,懂得如何保持心理平衡,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则为民众的心理健康筑牢防线。在完善的心理服务网络下,遭遇心理困境的人能及时获得专业帮助,在危机发生时,也能通过有效干预避免悲剧。
这两项举措,标志着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未来获取心理支持将更加轻松。不管是日常的心理困扰,还是突发的心理危机,都有对应的解决途径。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新青年,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重大。国家的重视为我们开辟了广阔天地,我们应积极响应号召,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参与社区心理健康讲座、投身心理援助热线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服务体系建设添砖加瓦,在奉献中践行青春价值,助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24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生王一惠
作为一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深刻体会到两会精神与青年使命的共振。在专业学习与实践探索中,我们始终将“人的发展”置于核心,而两会对教育公平、乡村振兴与心理健康等议题的关注,正与我们的成长轨迹紧密交织。
扎根乡土,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
上个学期,我们深入西部农村开展实践调研,与村支书共话基层教育困境。村小教师资源短缺、留守儿童心理支持薄弱等问题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公平不仅是政策议题,更是心理发展与机会重塑的系统工程。我们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设计团体辅导,通过游戏与绘画帮助孩子表达情感。两会提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我更加坚定未来投身西部教育的决心——用心理学视角弥合城乡教育鸿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信成长。
以声传情,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在“语言报国 文化兴国”朗诵比赛中,我们以心理学人特有的视角解读家国情怀。《诗意中国》的深情诉说,我们用声音传递对两会精神的理解: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每个个体的精神丰盈,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这份专业使命感,让我们在舞台上绽放出不同于艺术表演的理性之光。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凝聚集体智慧
作为“心带新”辅导团队中的一员,我结合发展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妹定制适应性课程。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妹“英语焦虑”,用朋辈互助传递党的教育方针的温暖。当看到他们从怯场到自信演讲的转变,我深刻体会到两会强调的“教育公平不仅要资源均衡,更要心灵滋养”的深意——我们既是知识传授者,更是青年价值观的引路人。
两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蓝图,更是青年成长的坐标系。作为心理学院学子,我们愿以专业知识为纽带,在西部田野中倾听心灵脉动,在校园实践中传递时代强音,让青春在与家国同频共振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21级特殊教育本科生李鑫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两会的召开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意义尤为重大。近年来,国家在特殊教育资源投入、融合教育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也展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趋势。
报告中提到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也与特殊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福祉不仅依赖于教育体系,还涉及医疗、康复、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这要求我们未来在研究和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业发展,还要结合社会政策,探索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完善的社会融入和终身发展路径。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将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积极关注国内外特殊教育政策动态,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唯有不懈奋斗,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2级心理学本科生于孜诺
“两会引领,共话时代新篇章”
在春意盎然的三月,全国两会的召开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进一步发力以推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以及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成为全民共同关心的话题。
展望今年全国两会,习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助推经济回升向好,推动重要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议题,强调了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去年夏天,我曾前往四渡河地区参加了一次乡村助农实践活动,实地考察了那里的民宿发展。这次实践不仅让我领略了乡村的美丽风光,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我们走访了多家民宿,与民宿主人和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们从一间间茅草屋建设到如今高水准民宿区的奋斗故事,也见证了政策支持给乡村发展带来的显著成效。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发展的风潮实实在在地助力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站在承上启下的新起点,我们将时刻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春因报国为民而更加壮丽。” 愿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让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22级心理学本科生王妍开
“师生热议两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民生关切与社会心态”
全国两会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年两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等议题的讨论,正引发心理学专业师生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重视,从“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在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幸福,也影响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两会的相关议题提醒我们,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助力社会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在实习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心理困扰的个案,也观察到心理学干预在校园心理建设、职场心理调适、老年群体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随着国家政策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升,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助力政策落地,让心理服务更加普惠、有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是政策的受益者,也应成为推动社会心理健康建设的一份子。两会的召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关注社会需求、思考专业价值,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3级心理学本科生陈善颖
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回顾了2024年的工作,并提出今年主要的预期目标,同时介绍了今年的部分重点工作,包括财政、教育、住房、乡村振兴、就业等方面。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发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提高创新水平,增强科研能力,深耕心理学领域。二是要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这为我们未来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保障,同时,我们也应扎实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就业。
作为青年人,应肩负起责任与使命,不仅要实现自我价值,更要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贡献力量!